军功第一的韩信,虽然胜仗打得多,但前后加起来,也不过拿下了长沙、汉中、雍三地。这定三郡之功,足够赵佗被拜为关内侯了,黑夫委任赵佗为常被称为“第十卿”的内史。
另一个把兄弟吴芮,以平会稽,以及近来北上夺取淮南数城之功,也被封为关内侯,称将军,执掌江淮兵事,尉阳为其副手。
驷车庶长小陶成了中尉,比起压根不在咸阳附近的卫尉东门豹、郎中令韩信,内史赵佗,他才是真正负责关中防务的人。
也是黑夫最信任的人。
驷车庶长季婴为护军都尉,继续负责情报工作。
黑夫的重心将转移到关中,地方上的旧部也有发去绶印:
利咸拜驷车庶长,掌荆州五郡政务。
徐舒拜大上造,掌江东三郡政务。
大庶长共敖为将军,掌岭南五郡军政。
驷车庶长曹参亦为将军,掌齐地海东军务。
这都是战时临时分配,不得已而为之,往后肯定得分权,权太重者调到朝中任官,再从咸阳派新官吏去边鄙,但那是赢得胜利后的事了。
此外,大上造董翳为内史东部都尉。
少上造司马欣为三川守。
其余降将降官如殷通、吕齮、辛夷、李良等,也各有加爵授职。
接下来细细的名单还很长,就不必一一挑出来分说。
总之,除了李于任廷尉正,是对李氏投名状的回报外,其余基本是北伐战争中,功绩比较突出者,且十分合适所得的职务,这名单一出,反对者寥寥,都夸赞武忠侯知人善任。
陆贾已经看了第五遍名单,挑不出什么毛病来。
除了一处!最关键的一处!
“元年春,王周正月。不书即位,摄也……”
一边念着《左传》开篇意味深长的第一句话,陆贾将手按在了名单最高处,大秦摄政武忠侯现在的职务“太尉”上。
陆贾暗道:“君侯看来是铁了心,暂不取代秦帝,而欲缓缓图之。”
“如此也好,君侯本为秦吏,骤然夺位,会使得故秦人好感荡然无存,一直宣扬的忠义之名蒙上污点,反而不美。不如以烹小鲜之法,文火慢煮,等再度一统天下,九州稳固,君侯得到了无上功绩,再水到渠成不迟。”
“无其实,敢据其名乎?君侯肯定是这样想的罢,像秦始皇帝一样,靠统一天下来赢取帝位,这才是王道!”
……
但这并不意味着,过渡期的“摄政”可以随便乱来,不符合礼制!
陆贾打定了主意,次日去向黑夫述政时,便下拜道:
“古人云,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”
“臣敢言之,今君侯以太尉之职摄国政,实在是名实不符,不伦不类!”
“哦?”
黑夫还以为这群家伙又要急匆匆地来劝进了,目光从厚厚的文件里抽离,看向陆贾,笑道:“奉常刚刚上任,主持朝堂礼度,第一个要规正的人,却是我啊?”
陆贾却丝毫没有退让,肃然道:“王者之制名,名定而实辨,道行而志通,而慎率民则一焉,君侯之位不正不稳,天下诸事亦难正,臣不得不说。”
见陆贾如此认真,半步不让,与先前的圆滑中庸大为不同,好似当上奉常后,换了个人般,黑夫也只好正襟危坐:“你说说看。”
陆贾此来是做足了准备,侃侃而谈道:“臣历数周时摄政,第一次摄政,乃是周成王时,时周公为太傅、太公望为太师、召公为太保,周公以太傅职摄政,践天子位。”
“第二次摄政,乃是周厉王出奔后,周定公为太傅、召穆公为太保、共伯和为太师。共伯和以太师位摄政,践天子位。”
“君侯若欲名正言顺,便必须践位,受百官之拜,如此,摄政方能行天子之权!”
眼看黑夫沉吟不语,或许是在思虑时机不够成熟,会引发动荡,陆贾才话锋一转:
“就算君侯暂不践位,也当在三公之上,增设一上公,爵为国公,职则取太傅、太师、太保之名,如此君侯之位,方能凌驾于百僚之上,正上下之仪!”
“太傅、太师、太保……”黑夫摸着下巴:“你以为哪个最合适?”
“臣以为,太师为妥!”
陆贾推荐的,是“太师”之称,以表明武忠侯摄政而天子缺位,是效仿共伯和以太师之位行政,有古制可依。另一层含义则是如师尚父般,既是最高统帅,又为执政之人。
这时候,与陆贾一同前来,身为太祝,负责规范礼仪的叔孙通却说话了:
“奉常此言甚妙,国中彻侯太众,难以显尊者,是时候效仿周政,在侯之上,增设一上公之爵,以彰显君侯之位了。”
既然黑夫铁了心要摄政而不立刻取代秦朝,他们作为礼官的,也只好拼命为这一特殊制度寻找依据,弥补遗缺了。
叔孙通赞同在二十等爵上加一“公”爵,以凸显摄政的地位。
但却反对师、保之类的称呼。
他振振有词:“师者,范也,教人以道者之称也。师保者,辅弼帝王及王室子弟也,必社稷先有君王居位,方能有师有保,奉常此议,恐怕不妥。”
陆贾却笑了,光论礼仪,他不一定比世代学儒,乃孔门嫡系弟子的叔孙通娴熟。
但陆贾高明的地方,一是他心怀更大的理想,二来,在于他更了解黑夫,洞悉了黑夫未曾明说,但一直在为人做事上,力行的事……
这也是,他陆贾能位列九卿的原因!
陆贾朝黑夫长拜,掷地有声:“殷因于夏礼,所损益可知也;周因于殷礼,所损益可知也。三代礼俗各有不同,名称职位多有偏差,亦有创举,既然如此……”
“太师,为何非得是君王一人之师?”
“为何,不能是天下人之师!?”
……
PS:要查的东西好多,头大,今天只有一章,明天回国,一直在飞机上,可能也只有一章。